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长沙股票配资,谢绝转载。
最近,美国媒体《战区》网站发表了一篇引发热议的报道。文章大力吹捧以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生产的A-29“超级巨嘴鸟”为代表的螺旋桨攻击机,称它们是“反无人机作战的性价比之王”,还宣称这些老式的螺旋桨飞机,在现代航空技术的推动下,有机会迎来“再就业”的新风口。
然而,仔细拆开这层华丽的包装,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表演。厂商利用“反无人机”这个热门概念来吸引眼球,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推销滞销的库存飞机。
《战区》援引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说法,为A-29列出了一系列“反无人机”的优势。
在装备上,它配备了光电/红外传感器和专用数据链,还预留了安装其他设备的空间;
在武器上,主打英国BAE公司的激光制导火箭弹,每枚售价仅为几万美元,比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空空导弹要便宜得多,被称作“省钱神器”,还能挂载更多弹药,提升持续作战能力。
展开剩余76%在运行方面,更是被形容成“真香机型”:油耗低、维护要求少,可部署在靠近战区的简易机场;分散部署可以提高反应速度,还能避免被一次性摧毁;长时间巡逻成本低,还能顺带执行地面监视和反恐任务,被包装成预算紧张国家的“完美选择”。
但这些看似亮眼的优点,其实都掩盖不住根本的缺陷。螺旋桨飞机速度慢,跨战区出动需要的时间远超喷气式战机,根本无法适应大范围战场的节奏;
因为机头位置被涡桨发动机占据,无法安装雷达等对空搜索设备,只能依赖地面或其他平台引导目标,无法独立发现敌机;如果强行安装雷达或光电吊舱,又会占用载荷空间和挂点,影响作战能力。
更为尴尬的是,面对灵活的小型无人机,A-29的速度反而显得过快,使用机炮或火箭弹攻击时极易失误,还可能被无人机碎片反噬。
所谓“低成本反无人机”的宣传,其实漏洞百出。螺旋桨飞机的运营成本虽然相对较低,但一旦安装先进电子设备,整体造价便高得惊人。
例如,菲律宾购买6架A-29花了1.72亿美元,尼日利亚采购12架花了3.29亿美元;就连美国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改装的AT-802U农用飞机,每架也要价约4000万美元。
相比之下,玻利维亚干脆放弃了A-29,转而选择中国制造、单价仅970万美元的K-8喷气式教练机来执行空中巡逻和反游击任务,两者的性价比高下立判。
即便真的投入实战,螺旋桨飞机在反无人机作战中的表现依旧乏力。它们需要外部提供目标信息,攻击精度低,还要防范无人机残骸的威胁;
更致命的是,无人机被击落后可以很快补充,而螺旋桨飞机一旦损失,就难以弥补。
俄乌冲突已经证明,这类飞机并没有在反无人机作战中得到广泛使用,其实用性可想而知。
所谓螺旋桨飞机的“复兴”,其实源自美国治安战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美军使用三、四代战机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成本高、效率低,而武装直升机在航程和速度上存在局限,于是低价的螺旋桨飞机趁势进入市场,催生了一批相关制造商。
但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老式飞机的生存空间被彻底挤压。
如今,无论是在商务飞行、反恐、缉私还是巡逻领域,无人机都已全面取代螺旋桨飞机。
同样的资金,购买上百架无人机,其综合效能远远超过一架A-29;训练成本更低,还能避免飞行员伤亡或被俘的风险。
如今美国媒体和制造商拼命炒作“反无人机战力”,其实只是濒临淘汰的厂商在发出“求生信号”,试图靠概念包装延长生存时间,避免被市场淘汰或兼并。
归根结底,螺旋桨飞机反无人机这一概念,不过是用流行的军事话题包装出来的“库存清仓”手段。
在如今由无人机主导的现代战场上,这种看似“性价比超高”的方案长沙股票配资,实则是技术落后的无奈选择,最终也难逃被时代抛弃的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开牛新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