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到2021年,整整20年的战争让阿富汗人口从2160万暴涨到近4000万配资企业排名前十,净增2100万人。 喀布尔妇产科诊所的铁皮屋顶上留着弹孔,每天早上七点,走廊里却挤满了裹着布尔卡的孕妇。
助产士法蒂玛在2018年爆炸废墟里接生了七个婴儿,产妇当时喊着“多生点,总有一个能活下来”。 这句话道出了阿富汗女性最残酷的生存逻辑。
在阿富汗,尤其是农村地区,女性从出生起社会价值就与子宫紧密捆绑。 她们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命运在青春期就被决定,由父亲或兄长做主嫁给陌生男人,从此人生只剩下怀孕、生产、哺乳的循环。 在霍斯特地区,街上几乎看不见女人身影,她们像影子一样被囚禁在家中。
一个不能生育或只生女儿的女人会被视为“无用”甚至“不祥”,遭受虐待和羞辱,可能被休掉或被迫接受丈夫再娶。
生儿子成为女性在家庭中获得喘息权的关键。 当塔利班剥夺女性成为教师、医生、官员的可能性后,子宫成了她们唯一被社会承认的“战场”。
展开剩余73%阿富汗拥有全亚洲最高的孕产妇死亡率,每50名妇女中就有1人因怀孕或分娩死亡。 医疗条件极端匮乏,在楠格哈尔省,43度高温下医院没有电力,医生靠手机微光接生,没有止痛药。
霍斯特妇产医院的医疗水平仅相当于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乡镇医院。 在更广大农村地区,超过67%的女性只能在家分娩,听天由命。
新生儿也面临极高死亡风险。 在坎大哈省,每个女人平均要生6.3个孩子,比战前还多1.8个。 这不是因为“爱生”,是用数量对抗死亡的残酷赌博。
家庭通过多生育来确保有孩子能存活到成年,特别是在婴儿可能因感染、营养不良或简单腹泻夭折的环境下。
经济因素同样推动高生育率。 种罂粟的收益是小麦的七倍,男娃长大后能看护田地,女娃能帮忙收割鸦片。 孩子成为劳动力来源。
在普什图部落,有五个以上男孩的家庭被塔利班强征的概率降低40%。 多一个女儿就多一份换取粮食的嫁妆。
宗教影响不容忽视。 贾拉拉巴德的毛拉在周五礼拜时宣称:“真主说,多生育的女人进天园时,光脚踩的都是珍珠。 ”这话成了许多家庭的“生育动员令”。
2015年赫拉特省的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认为“生娃是对真主的顺从”,只有13%知道避孕药使用方法。
在阿富汗北部,一些伊玛目开始向男性分发避孕套。 连最保守的宗教领袖也无法对人口爆炸视而不见,他们清楚这片贫瘠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口。
这些伊玛目从《古兰经》中寻找依据:“真主欲减轻你们的负担,因为人是生来柔弱的。 ”
教育断层加剧了这一循环。 赫拉特省的女教师法丽达记得,2002年美国刚来时,她的女学生中有67%能读完初中,到2020年,这个数字跌到19%。
十五岁就嫁人的姑娘“肚子里揣着娃坐在教室里,塔利班的子弹打过来,她们先护着肚子不是书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阿富汗超过90%的十岁儿童不具备基础阅读能力,全国女性识字率仅27%。 目前仍有220万女童因教育禁令无法接受中等教育。 78%的15-24岁阿富汗女性处于“三无”状态:未受教育、无业、未接受培训。
美军撤离后,国际援助减少,经济崩溃进一步强化了生育模式。 喀布尔地下水水位十年下降23米,2024年大旱让全国40%耕地绝收,新增的2100万人每天要吃掉2.3万吨粮食。
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卡车队在公路上被武装分子劫持配资企业排名前十,司机苦笑着说:“我们在喂子弹还是喂孩子? ”
发布于:江西省开牛新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